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中国历史事件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编辑:我爱历史发布时间:2023-03-18 16:47:40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老年人

正在成为新一代“网瘾人群”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长辈们好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

做家务的时候要看着手机,吃饭也要看。 晚上躺床上不睡觉,就刷手机,奋战到半夜也不睡。 哪怕手机没电了也要蹲在插座旁,边充边玩……

“不要总是看手机”这句话,以前是他们对孩子说,现在却轮到了孩子对他们说。

一朋友前两天就跟我吐槽,他半夜3点醒了,发现他妈妈还没睡觉。

一看居然还在刷短视频,他就让她放下手机早点睡。

结果他妈妈居然说他太烦人……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图 | 源于《央视财经频道》

还有一位84岁的大爷,常常沉迷网络游戏,甚至废寝忘食。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一开始,也许是好奇和新鲜感:“这个人也太搞笑了”、“这话说得真是太好了”、“这个菜还能这么做”……

然后,在算法和套路的组合拳之下,越看越有趣,越玩越起劲,越刷越上瘾。

老年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沦陷其中了。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谁制造了“网瘾老人”?

“家长里短孩子不爱听,只有主播理解我。”

沉迷在情感主播直播间里的刘阿姨,如是说道。

丈夫出轨、婆婆挑刺、重男轻女……诸如此类的剧情,总能让她潸然泪下。

她回忆起从前,自己生下女儿后,婆家没少给她脸色看,看到主播教训“窝囊男人”,感觉就像有人帮自己出了一口气。

再比如这样一个视频。

几位阿姨站成一列,表情严肃,手舞足蹈地演绎着“不孝的标准”:

养儿养女为防老,就怕儿女不尽孝; 养猫养狗养小鸟,就是没钱养二老……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用户增长趋于饱和,各大企业都在抢占下沉市场,而老年群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增量。

所以你会看到各种占用内存小、对手机性能要求不高的极速版APP,打着“一边刷视频一边赚钱”的口号,吸引老人主动融入其中。

“一个20秒的视频得8个金币,看1250个视频可以赚一万个金币,一万个金币可以兑换一元钱。”

本着“不要白不要”的原则,老人一边刷着视频,一边主动分享“拉新”,根本停不下来。

有些老人则沉迷于种水果,虽然要浇几百上千次水才能收获一箱水果,偶尔还要答题,甚至半夜起来偷水滴,但他们乐此不疲。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谁盯上了“网瘾老人”?

以上,倒也无伤大雅。

老人能找到点兴趣,有所寄托,不是坏事。

但互联网的本质,是流量,是生意。但凡有利可图的地方,就少不了蝇营狗苟的勾当。

等待着“网瘾老人”的,是数不尽的互联网骗局。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以及2021年315晚会上,曝光的“手机清理软件陷阱”。

这些名义上的清理软件,在老年人常用的新闻、小说APP里,投放了大量广告,通过各种诱导话术吸引老年人下载。

甚至可能只是不小心点到,这些软件就会立刻自行下载,入侵手机。

冠着清理垃圾之名,行窃取信息之实。并给这些老年人打上“容易被诱导和误导”标签,持续给他们推送低俗、劣质甚至带有欺骗性的广告。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老年人的共情力,更是早早就被算计好了。

电视剧《都挺好》里,苏大强遭遇情感诈骗和理财诈骗的双重悲剧,现实中仍在上演。

2021年1月,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检察院以“合同诈骗罪”批捕了两人。

2014年,82岁的傅老伯独居多年后,“偶然”在网上认识了55岁的金某,两人一见如故。

相处日久之后,傅老伯几乎把她当成亲女儿,无条件信任。却不知金某从一开始,就打着侵占老人房产的目的。

2015年,金某及其妹夫盛某,哄骗傅老伯将房屋过户到盛某名下,而傅老伯一分没收……

时隔6年,金某、盛某才终于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而年过80的老人,能有几个6年?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父母的“网瘾”

儿女的愁

以上案例看多了,再看看家里日渐沉迷网络的老人,年轻人心里难免有些发愁。

哪怕相关部门早已下达“适老化改造”的相关通知,要求保障老年人信息安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行为。

哪怕今年以来,抖音、快手相继出手,累计处理相关违规直播间超500个,其中不乏百万粉丝级别的大主播。

但实际效果如何呢?虚假宣传、诈骗广告依旧在线。

据央视财经报道,一些平台虽然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版本,但类似“养生理财0元购”、“游戏返现加赠送”这样的链接,依然比比皆是。

直播间里,一个主播倒下了,就会有下一个主播站起来,总有人死盯着老人的荷包。

防不胜防。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当时医生开出的处方里,特别强调了一句“尽量不用手机”。

一周后再复查,刘阿姨表示“头不晕了,也不恶心了,就是不能玩手机挺难受的……”

当网络真正深入老年人的生活,父母与子女的身份,出现了对调。

以前是父母担心孩子有网瘾,现在则轮到孩子来操心父母了。

在子女眼中,父母的“网瘾”问题不容忽视,而这种紧张在父母眼里,却是一种多余的担忧。

60岁的任阿姨接受采访时,就直言:“每天干完活不能玩手机吗?我老了,也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出去到处玩,那我可以干嘛?”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谁能解救“网瘾老人”?

一个清晰明了的事实是:

在消费市场中,年轻人和儿童的娱乐活动五花八门,而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少得可怜。

旅行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如果天天出去游山玩水,也是挺费力费钱的一件事。

年轻人也未必受得了,何况老人。

他们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年轻时基本没多少娱乐时间,主要的娱乐也无非是看电视、打麻将、打牌、下象棋之类,较为单调。

而这些都不玩的人,更是没多少娱乐。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讲师李静,亦曾就此现象发言:

有些老人上网是为了能够维系家庭情感和熟人社交圈。 为了和晚辈有共同语言,有些老人还学着用手机去玩游戏,接触自己从不了解的领域,结果却造成自身网络成瘾。 其根源还是在于老人缺少家庭有效陪伴,同时也需要在网络时代中找到存在感。

所以,与其纠结“老人为什么沉迷网络”,不如先问问自己“有没有了解过老人的想法”。

换成十年前,谁能想到“网瘾”这两个字,后面还能跟着老人。

以前他们不上网的时候,都在干嘛?或许是看10小时电视、搓10小时麻将、下10小时象棋、聊10小时天……

老人总要有一个依靠,就算没有网络,也会有其他。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有一种孝顺

是带老人跟上这个信息时代”

再看个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群体的网络普及率为38.6%。

未触网的老人,依然是多数。

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老年人在信息时代的手足无措,仍未消失。

真正重要的,不是一刀切给老人“戒网”,而是教会他们合理、科学、安全上网。

这是子女的义务,更是社会的责任。

今天我们看“网瘾老人”,那感觉和从前他们看“网瘾少年”并无二致。

很多问题看似出现在网上,其实根子在网下。

当年杨永信的那套理论与做法,为什么让我们深恶痛绝?

就是因为他们不去解决根本问题,却只会对所谓的“网瘾患者”痛下毒手。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其次,是让他们找到安全感。

撒贝宁曾在一档节目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把父母接到身边来一起生活,那不叫孝顺。”

他曾把父母接到身边,想着自己事业有了起色,可以让他们到城里享享福。可是接过来以后,父母却被迫变成了“老漂族”。

他工作忙,经常不在家,父母在家乡的时候见不到孩子,到了北京依然见不到孩子。反而为了他,放弃了他们喜欢的老年合唱团,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乡的亲人朋友。

在大城市里,他们拥有的,只剩下留在家里时,四目相对的孤独。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让老人跟上这个信息时代,让他们在享受互联网的便利之余,也能懂得合理“下网”,而不是只能在网络之中寻求欢乐与陪伴,那才是这个时代该有的孝顺。

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同样需要有娱乐、有社交、有关怀……谁也不能站在傲慢的高地之上,对着别人横加指责。

毕竟,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老人。

只不过他们的时光,在不经意间,就在那日出又日落之中,在那一针又一线之中,

在那指尖、门缝以及厨房的烟火气之中,悄悄溜走了。

仅此而已。

凌晨三点,10万老人犯了“网瘾”

(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8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

END

东方财经杂东方文化杂志

本文标签 老人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