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件  中国历史事件

在中国,寻找鲸鱼

编辑:我爱历史发布时间:2023-03-18 16:47:24

在中国,寻找鲸鱼

它们也不仅

来自世界尽头或历史传说

总与我们

水天相隔,时空遥望

(格陵兰迪斯科湾,两头大翅鲸在伊卢利萨特的冰山间游泳,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寻找鲸鱼

中国的鲸类

既有白鱀(jì)豚、长江江豚等“稀世国宝”

也不乏飞旋原海豚、大翅鲸等“国际明星”

(飞旋原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在中国,寻找鲸鱼

一起认识

这些低调的鲸类朋友

一起了解应该

如何科学地向它们问好?

如何帮助搁浅的鲸类?

一起领略中国鲸彩

出发!

// 主要内容预告 //

第1航次 长江江豚、白鱀豚、中华白海豚等

第2航次 飞旋原海豚、瓶鼻海豚、虎鲸、观鲸指南等

第3航次 蓝鲸、大翅鲸、抹香鲸、布氏鲸等

尾声 短肢领航鲸、搁浅鲸类救助指南等

第1航次

自长江,迄东海

湖北宜昌

宽阔的长江江面上

三峡大坝静护着下游的广袤水土

此次观鲸就从这里出发

启程后我们顺江而下

每当在舟船交织的江面经过

支流河口弯曲河段江心沙洲

就会格外小心地留意江面

(船务繁忙的长江宜昌江段,摄影师@李理)

在中国,寻找鲸鱼

看到了!

长江江豚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国家一级

它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小型鲸类

平均1.4米长,43.6千克

是当地人口中憨态的“江猪”

(长江江豚天生的上扬嘴角仿佛自带“天使微笑”;武汉中科院水生所圈养的江豚,摄影师@徐树春)

在中国,寻找鲸鱼

如果是在

春末夏初

赶上江豚刚生完宝宝

你会看到母豚与幼豚伴游

甚至背着幼豚教授游泳和换气

一浮一沉,颇为温馨

(湖北宜昌江段,母豚与幼豚伴游,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寻找鲸鱼

然而尽管如此

长江江豚的命运也足够羡煞

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

国家一级

它是长江江豚的亲密伙伴

生活在同样的江段、河弯和沙洲

同样是我国特有的小型鲸类

但长着明显不同的

长嘴突体色三角形背鳍

(白鱀豚过去也曾被称为“白鳍豚”或“百暨豚”,它属于白鱀豚科,但在分子形态分类还不够成熟的过去一直归入亚河豚科;2001年,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中的白鱀豚——淇淇正在进食,摄影师@周国强)

在中国,寻找鲸鱼

尽管

2007年就有学者认为

白鱀豚已经和华南虎一样野外灭绝

但随后长江中不时浮现的朦胧身影

让IUCN红色名录中的白鱀豚

至今仍维持在极危状态

(IUCN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1948年成立,总部位于瑞士格朗,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全球性非营利环保机构;2001年,水生所的专家正为淇淇进行定期的体检,摄影师@周国强)

在中国,寻找鲸鱼

江豚带来的激动尚未平复

我们已经行至上海崇明岛

长江江豚和白鱀豚纷纷止步于此

在前面广袤的海洋中

长江江豚还有两个孪生兄弟

东亚江豚印太江豚

(海中的两种江豚数量更多,分布更广,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东亚江豚[Neophocaena sunameri]主要生活在黄渤海和东海海域,而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则主要生活在东海南部和南海沿岸;中国水域的江豚物种分布示意,制图@陈志浩,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中国,寻找鲸鱼

它们通常在沿岸河口处出没

也有追逐鱼群溯江而上的情况

珠江口沿岸有着世界最大的种群

约2000头

(中华白海豚的分布范围,制图@陈志浩,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中国,寻找鲸鱼

首日航程结束

受制于环境和资源等因素

在江河近海的鲸类

我们只能见到地区性的小型鲸类

它们和印象中的“大鲸鱼”相去甚远

而我们此行当然远不止于此

我们继续航行

海豚和“大鲸鱼

越来越近

2航次

自东海,迄南海

次日

我们从舟山渔场一路南下

天空湛蓝,碧波如玉

(由于舟山海域处于广阔的东海大陆架上、长江入海口附近和寒暖洋流交汇处,海水中的养分充足,是物产丰富的大渔场,吸引着众多海洋生物;舟山嵊泗群岛的“海上牧场”,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在中国,寻找鲸鱼

这里的水深超过180米

冬季随着大群的鱼类迁徙洄游至此

远洋的海豚也会追寻猎物而来

为了不惊扰和伤及海豚

我们保持航行的方向和速度

并尽可能地安静和克制

(一些海豚很喜欢在船首乘浪嬉戏,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寻找鲸鱼

海豚是有名的“社交达人”

很喜欢集大群或和其他物种混群

眼前这一大群就很可能不只一种海豚

(海豚混群出没,摄影师@商睿)

在中国,寻找鲸鱼

海豚科物种的

外向性格和丰富社交

促使它们发展出复杂的

社会结构认知能力

换言之就是海豚很聪明

而其中的佼佼者当属

瓶鼻海豚

Tursiops truncatus

国家二级

(瓶鼻海豚又被称为“宽吻海豚”,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海豚,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寻找鲸鱼

然而

“聪明反被聪明误”

出色的头脑使它们成了

海洋馆里最受欢迎的表演鲸类

因而痛失自由

(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和瓶鼻海豚一样,都是海洋馆中常见的表演动物。不同于瓶鼻海豚的是,白鲸在自然状态下并不在中国水域分布。它是北极海域常见的一种齿鲸,是完完全全的“外来打工人”;海洋馆中头顶“气环”,正在表演的白鲸,摄影师@陈刚)

在中国,寻找鲸鱼

也许是厌倦了冲浪游戏

海豚们在跟船一段时间后便一哄而散

留下我们继续南下

当我们绕到台湾东面

台东花莲吹拂着西太平洋的风

这里是我国观鲸最理想的区域之一

(花莲岸边不远处的海豚群,摄影师@胡添龙)

在中国,寻找鲸鱼

按照观鲸规范

我们从虎鲸的侧面

顺着它们的游动方向缓慢靠近

与它们保持100~300米的安全距离

将船速控制在6节以内

缓慢伴行,安静观察

(观鲸活动规范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中国,寻找鲸鱼

放眼全球

不同海域的虎鲸种群

在行为习惯和外形上有明显的差别

就像有着不同文化的人类民族一样

(一个虎鲸家族,摄影师@张康年)

在中国,寻找鲸鱼

在中国,寻找鲸鱼

远洋过客型虎鲸

通常1~7头成群

背鳍末梢尖挺,较少发声

下潜时间在5~15分钟

主要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

(虎鲸又名逆戟鲸,高耸的背鳍是成年雄性虎鲸的标志;美国西海岸,过客型38岁雄性虎鲸T68A Ken[前]和过客型52岁雌性虎鲸T68 Yakataga[后],雌雄的背鳍差异鲜明,摄影师@Yifan Ling)

在中国,寻找鲸鱼

虎鲸

虽为“鲸中之虎”或“杀手鲸”

是大白鲨都要退避三舍的海中一霸

然而其实它们也有温柔的一面

2018年曾记录到一头雌虎鲸

托着自己夭折的孩子

整整17天

(南极海域的一对虎鲸母子,可见雌性虎鲸的背鳍相对圆钝,摄影师@徐征泽)

在中国,寻找鲸鱼

如果回到数十年前

我国附近海域还能见到世界第二大鲸类

长须鲸

以及深受捕鲸业迫害的

灰鲸北太平洋露脊鲸

然而在捕鲸和环境变化等影响下

这些大型须鲸的种群不断减小

中国海域已多年未见它们的身影

请左右滑动查看;北太平洋露脊鲸[Eubalaena japonica]的数量极为稀少,相比之下,它在南半球的“孪生兄弟”南露脊鲸[Eubalaena australis]就要常见得多。这两种露脊鲸的头部都长着标志性的浅色皮茧,又被称为“鲸帽”,能用于个体识别。皮茧上通常还寄生着大量的鲸藤壶和鲸虱;从左到右依次是南露脊鲸、长须鲸[Balaenoptera physalus]、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中国,寻找鲸鱼

在中国,寻找鲸鱼

次日航程的最后

我们绕过台湾南端的垦丁

来到我国鲸类资源最丰富的海洋

南海

在这片温暖的水域

还有更加传奇的“大鲸鱼”

在等着我们

3航次

自东沙,迄北海

第三天一早

行至东沙附近海域

远处海面忽然升起一股水柱

目测有约10米

(蓝鲸的10米高的大喷潮,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寻找鲸鱼

有记录最大的蓝鲸

体长30米,重达约160吨

它不仅是最大的须鲸和鲸类

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

哺乳动物

(巨大的蓝鲸身上的细胞数量是人类的上千倍,但它们的患癌风险却并没有相应的增加,依然能有近百岁的寿命,这就是佩托悖论[Peto’s paradox]。科学家对佩托悖论的初步解释是:1.演化出了抑癌机制,例如控制细胞凋亡等机制。2.演化出了超级肿瘤,即一种对起初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的次生肿瘤;水下的蓝鲸,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寻找鲸鱼

在中国,寻找鲸鱼

我们继续往西

来到海南文昌附近海域

2~3月份的南海依旧暖风习习

相对温暖的水温加上充足的食物

使这里成了鲸类的理想繁殖场

(好奇的大翅鲸母子,摄影师@张帆)

在中国,寻找鲸鱼

修长的鳍肢,满头的节瘤

外加腹面斑白并带锯齿后缘的尾叶

这都是大翅鲸独一无二的特征

它们生性活泼,好奇心强

尤其喜欢跳跃拍水

(腾空而起的巨大的大翅鲸,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中国,寻找鲸鱼

告别大翅鲸

我们转向南下

离开南海大陆架

海洋的深度超过了1000米

西沙中沙附近海域

远处海面出现数个深色突起

正当我们尝试靠得更近一些

一束倾斜的喷潮喷起2~5米

这种标志性的喷潮来自著名的

抹香鲸

Physeter macrocephalus

国家一级

(图中可以看到抹香鲸位于头顶偏左的独特的裂隙状呼吸孔;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海域,一群抹香鲸正聚集在海面,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中国,寻找鲸鱼

抹香鲸通常在外洋深海活动

在我国除渤海外的所有海域均有记录

它们一次憋气时长能超过2小时

通常在300~600米深度捕食活动

因此能遇见它们实属幸运

(抹香鲸的最大下潜深度据说能达上千米,但至今没有确切的证据,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寻找鲸鱼

可抹香鲸脾气再大

也大不过人们对它的需求

从它们鲸脂中提炼的鲸油

是18、19世纪上等的照明材料

而从它们大脑中获取的鲸脑油

比鲸油的品质更胜一筹

(由于鲸的油脂相对于传统的植物油和其他动物的油脂具有燃烧无黑烟、气味芬芳、火焰白亮等优点,一时成为热门商品;鲸脂、鲸脂蜡烛和抹香鲸的鲸脑油等制品,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中国,寻找鲸鱼

我们继续向南前往南沙

海水的深度超过3000米

在船侧不远处的水面

突然闪过1个白色的脑袋

“中华白海豚?”

“这里可不是沿岸浅海,应该不是。”

带着疑惑拿起望远镜

原来是个稀客

一头上了年纪的雄性

鹅喙鲸

Ziphius cavirostris

国家二级

(正文中的物种名以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准,鹅喙鲸又被称为“柯氏喙鲸”。它的头部颜色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变白,通常成群活动,老年的雄鲸偶会落单;成年雄性鹅喙鲸的下颌末端有突出的牙齿,面部呈浅白色,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中国,寻找鲸鱼

来到南沙群岛

温暖的海水,充足的阳光等条件

在南沙海域孕育了发达的珊瑚礁等资源

丰富的海洋资源吸引来大量鱼类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鲸类

有在东海已有一面之缘的

真海豚、点斑原海豚

也有素未谋面的

弗氏海豚、领航鲸

(在南海上欢腾的点斑原海豚,摄影师@陈建伟)

在中国,寻找鲸鱼

我们迅速小心靠近

只见眼前这三张大嘴的背面

都有着3条明显的脊线

这是3头

布氏鲸

Balaenoptera edeni

国家一级

(正文中的命名以2021版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准。而近年来,有中国学者认为外洋型个体才称为布氏鲸[Balaenoptera brydei],而在涠洲岛附近活动的近岸型个体应该称为鳀[tí]鲸[Balaenoptera edeni],它们应该分为两个物种;几只褐翅燕鸥正在和一头布氏鲸一起捕食,摄影师@张称心,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中国,寻找鲸鱼

随着第三天的航程结束

我们的观鲸之旅也来到尾声

当我们刚在海南一处海滩上岸

眼前的一幕

却出人意料

尾声

搁浅的“伙伴”

海滩上

聚集着大批人群

透过围观的人群

发现在这片平摊的海滩上

横七竖八地躺着上百头鲸类

(领航鲸因为紧密的族群关系而经常大规模集体搁浅;新西兰南岛北部搁浅的领航鲸,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寻找鲸鱼

鲸类搁浅

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

我国的各处沿海也都有记录

关于鲸类搁浅的原因

至今莫衷一是

可能是自然原因

首先是自身状态不佳所致

年老体弱的个体不敌潮水而搁浅

其次是自身失误所致

在近岸捕猎或被追捕时操作失误

或是为了拯救搁浅的伙伴

还有极端天气灾害所致

被台风、海啸等冲上岸

(挪威某处峡湾中,一个虎鲸小家庭正在经历一场暴风雪,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寻找鲸鱼

回到眼前岸边

救助行动分秒必争

我们立刻电话联系

110渔政部门当地鲸豚救治机构

为了方便对方更好地准备和开展施救工作

我们详细报告了搁浅鲸类的

体长等特征活跃状况外伤情况

(当地时间2018年4月9日,阿根廷马德普拉塔,一头大翅鲸在当地海滩搁浅,民众正在合力救助,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寻找鲸鱼

在救援赶到前

我们先从它们的侧面小心接近

为防止被拍伤或咬伤而避开头尾

扶正体位背鳍朝上

保持头顶呼吸孔畅通

以防窒息

(2021年7月6日,浙江台州,12头瓜头鲸在头门港滩涂上搁浅,市民、民警和消防等百名救援力量在现场紧急营救,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寻找鲸鱼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救援人员的施救

领航鲸们悉数回归海中

它们逐渐远去的身影也为这次观鲸之旅

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远去的鲸群,摄影师@商睿)

在中国,寻找鲸鱼

而关于保护鲸类

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相对于救助搁浅鲸类

或许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更切实际

因为这样就能帮助减缓全球变暖

就能减少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

就能减少水下的噪声和海洋污染

也就能减小鲸类的搁浅频率

(一头成年蓝鲸在斯里兰卡卡尔皮蒂耶半岛水域浮出水面,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寻找鲸鱼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左口

图片:潘晨霞

地图:陈志浩

设计:汉青、王申雯

头图摄影师:程斌

封面图摄影师:Freedom Lara

审校:河边的卡西莫多、丁昊、松楠

专家审校:广西科学院 陈默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查看

[1] [美]Annalisa Berta. 海洋哺乳动物[M]. 刘伟, 译.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9.

[2] [美]埃里克·杰·多林. 利维坦:美国捕鲸史 [M]. 冯璇,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S], 北京: 国家林业与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 2021.

[4] 王丕烈. 中国近海鲸类的分布[J]. 动物学杂志, 1984(06): 54-58.

[5] 王丕烈. 中国鲸类[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6] [英]卡沃尔廷. 鲸与海豚[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9.

[7]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委员会. 中国动物志兽纲第九卷鲸目食肉目海豹总科海牛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8] AustralianNational Guidelines for Whale and Dolphin Watching 2017,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17.

[9] Marc T , Jooke R , Webb A E , et al. Returnto the sea, get huge, beat cancer: an analysis of cetacean genomes including anassembly for the humpback whale (Megaptera novaeangliae)[J]. Molecular Biologyand Evolution, 2019(8):8.

[10] Smith C R, Glover A G, Treude T, et al.Whale-fall ecosystems: recent insights into ecology, paleoecology, andevolution[J]. Annual Review of Marine Science, 2015, 7: 571-596.

[11] Savoca, M.S., Czapanskiy, M.F.,Kahane-Rapport, S.R. et al. Baleen whale prey consumption based onhigh-resolution foraging measurements. Nature, 2021, 599: 85–90.

在中国,寻找鲸鱼

END

图片来源于网路

小编码字不容易

喜欢就请点个在看】吧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本文标签 中国寻找鲸鱼